中国科举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9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87

书名:《宋代科举社会》

作者: 梁庚尧

出版社: 东方出版中心

出品方: 时刻人文

钱穆在《中国社会演变》一文中,从士人身份与政府组成分子出身的角度出发,将唐以下的社会称为“科举的社会”,认为这一种社会在唐代已开始,到宋代始定型,其中心力量完全寄托在科举的制度上。这是钱穆首次以“科举社会”这一个概念来阐释宋代社会的特色。

科举考试开始于隋代,唐代继续这项制度。科举考试又称贡举,也称作乡贡,意思是地方(乡)将人才进献(贡)到中央。宋代贡举需先后经过解试,省试、殿试三个程序,前两个程序在唐代就已经存在,最后一个程序到宋代才确立。

北宋建立后,宋太祖宋太宗都意识到唐末及五代以下武人专权的局面需要改善,便特别重视科举,崇尚文治,让文官轮换去当武将,形成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的局面,直接埋下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。

我们来看一组数据:

展开剩余64%

在唐朝存在的290年时间里,举办了266次科举考试,总共录取了6603位进士,平均算下来,朝廷每年录取进士23位左右。

在宋朝320年里,共举办了130次科举考试,但它录取进士10万多人,平均每年录取300多位进士。

元朝:平均每年录取12位进士;

明朝:平均每年录取89位进士;

清朝:平均每年录取100位进士;

这样对比下来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每年平均录取进士最多的是宋朝!

为什么科举考试能成为塑造宋代社会特性的重要因素?

皇帝为什么要亲自面视举人?是防止考试不公,还是有其他的原因?答案是是皇帝要将取士的权炳收之于己!

省试有三长,殿试有三短,分别指的是什么?为什么从嘉佑二年起,进士参加殿试皆不黜落?

印刷术的普及对宋代社会有什么影响?

官学与私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?

政府与社会对士人有什么样的资助政策与方式?

考不上的读书人他们的生活与出路在何方?

新士族势力是如何形成的?

在这本《宋代科举社会》书中,梁老师全面细致的解答了上面的一系列问题,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,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,进而阐述该制度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。

这本《宋代科举社会》与我此前读过的《中国社会史》《南宋朝野论王安石与新法》,皆为梁庚尧在台大的授课讲稿。但《宋代科举社会》内容深度相对适中,并不像其它的两本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,如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《科举1300年》来对比阅读,会更有利于你了解科举制度,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古代中国社会。
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